查看原文
其他

隆重推介丨让世界用手语“看见”国歌的,是咱河南的老师!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22-12-05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

由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

用手语“演唱”的国歌

触动了国人



而在这一幕背后

有一位手语国歌的研制人

是来自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艺术学院的教师仰国维



他和他的团队经过调研、试用、研讨

最终研制出了首次以聋人手语使用者为主体的

国家通用手语规范化最新成果

切实解决了聋人手语使用者

规范、统一、严肃地表达国歌的愿望


手语版《义勇军进行曲》


因为仰国维老师也听不见声音

所以小师给仰老师发了微信消息

希望能一探

手语国歌背后的故事……




我让世界“看见”国歌的声音





激动且荣幸,却更感责任重大

关系到《国歌法》

关系到全国千万听力障碍人士的共同愿望



手语国歌的研制任务,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委托给中国聋人协会的。我以中国聋人协会手语研究与推广委员会(以下简称“手语委”)副主任的身份参与。当时接到任务时,手语委全体成员都很振奋,深感这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对我们的信任。


2017年年初,为方便工作,这项研究任务以我所在的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名义申请立项,我担任课题主持人,我院校的领导表示全力支持。在研究期间,我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中国聋人协会遍布全国的组织网络和已设立的12个手语信息采集点,让这个项目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依靠这些条件,我们团队对完成这项课题任务更有信心。


这项课题关系到全国千万听力障碍人士共同的愿望,也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包括听力障碍人士和残联在内的所有公民和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感到十分荣幸。


仰国维(左一)在和团队成员商讨


我的回忆中有一些难忘的经历,每个转折点在整个方案的研制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在沈阳的一次会议中,来自全国12个手语采集点的50多人围坐在宽大的长方形圆桌边,每个采集点的代表轮流上台,演示各自研究的国歌手语版本,然后开展深入讨论。


当时会议的气氛特别热烈,每个省提供的手语打法都会因某些词汇的表达方式差异让大家争论不休,各方都争得脸红脖子粗。其中有些年龄60岁左右的老聋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有20多岁的年轻聋人表达了不同的想法。这样许多思想火花互相碰撞,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方认为国歌应该遵循聋人手语的语言特点去表达,这样才能让聋人容易理解国歌中的歌词原意,另一方认为国歌手语应该按照歌词逐字逐句地表达,这样能体现出国歌的政治严谨性。


邰丽华(左一)在和仰国维(左二)商讨


通过那次会议,我意识到很多人不了解手语语言学的基本常识,也没有翻译学的基本概念。这样争论下去,大家可能永远无法达成共识。我们吸取了这个教训,从此,我们首先集中围绕歌词,从研究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入手,从理论知识中寻找支撑点,然后积极给大家科普知识,让更多人逐步有了尊重科学的态度,为后期形成共识打下基础。


后来在广州的一次会议中,我们课题组拿出了初步方案,也准备了详细的PPT讲解。在那次会议上,播放的手语视频没有配乐,多数聋人看完视频方案,听完讲解后纷纷表示赞许,都说不错。可当时台下有两位来自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的老师,也是资深手语翻译,她们专程赶来参会。我注意到她们看完视频后,一脸疑惑。


仰国维参与相关会议,激烈的讨论,形成不同的意见


会议休息期间,我们虚心和那两位老师交流。她们认为我们拿出的手语打法和音乐节奏很难匹配。此时,我们意识到国歌手语方案和音乐节奏的对配对有问题,缺少了节奏感。手语歌词和音乐节奏配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不过关,会直接影响国歌手语的可“唱”性和欣赏性,也会影响许多人对整个方案的感受。于是,那次会议后,我们回去重新进行研制……


一步一步走过来,我深深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尤其是我们手语委全体成员和12个采集点信息员像一个大家庭。在研制过程中,尽管每人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大家都能认真研究,努力达成共识,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每个成员都能团结一心,共同去克服。还有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如果没有这个大家庭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我们的课题工作就很难顺利完成。




怎样破除观念上的障碍、

没有可供参考的先例、

如何配对好音乐节奏……

遇到困难,幸好有大家庭的力量

脚步踏实,我们将问题逐个击破




我们遇到了三个主要困难——破除观念障碍、没有先例参照、配对音乐节奏。


仰国维解释中国手语音节结构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个困难是破除观念障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手语当作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很多人认为汉语的每个字或每个词可用手势一个一个地对应表达,语序应该保持和汉语语序完全一致,这是个不正确的观念。手语作为一种自然语言,有着自己独特的构词特点和句法规则,要放在语言学和翻译学的专业框架中去看待,对其认识需要有个逐步的过程。


2001年版《中国手语》中,其中的国歌手语方案就是按照一个字或一个词对应一个手势的理念而编制的,全歌词使用了67个手势动作对应表示,因为没有遵循手语本身的语言特点且手势动作过多,导致一些聋人不仅看不懂这个手语所表达的国歌歌词的意义,而且无法跟上音乐节奏,打手语时出现漏掉歌词的现象比较突出,更无法融入国歌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很多人不完全接受这个方案,各地各自编制了许多不同的手语版本,这影响了国歌的政治严肃性,削弱了国歌的教育意义。


仰国维和他的团队积极解决遇到的种种困难


我们团队在编制手语国歌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阻碍,比如受到不少人的质疑、嘲笑等,尤其常听到聋校一些教师的反对呼声。但我们团队坚持用科学态度去对待,运用手语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知识耐心做科普讲解,让他们了解手语和汉语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对的声音慢慢变温和了,许多人的态度从怀疑或迷惑中逐渐明朗了。我们研究国歌手语所采用的翻译理念和编制方法也越来越多得到了许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个困难是我们的团队没有可参考的先例——这项课题中我们开展的研究规模和所采用的编制方法是前所未有的,没有可参照的前例。为了能搜集到全国各地编制的国歌手语版本,首次动员了12个手语信息采集点和全国的聋人协会组织来协助我们的研究工作。此外,通过中国知网资源总库和百度学术搜索,我们选取了30多篇相关文献,让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认真阅读。


仰国维在研讨会议中


我们还联络了海外朋友,取得了国外手语媒体材料,包括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手语国歌视频。有了这些资料后,课题组采用比较分析法,在众多媒体材料中对比不同地区国歌歌词的手语表达,分析其共性和差异,比如手形、位置、朝向、动作等部分,列出数据表,然后根据国歌每段歌词的原意对每个手语词句的表达进行逐一分析,找出准确的译点。就这样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最后编制出全国共识度较高的新方案。


在这项研究工作中,我们注重参照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知识,大胆运用结合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的策略,不拘泥于字面意思和原文的结构,力求让广大听力残疾人从手语中理解国歌的意义和内涵的同时,体会国歌所表达的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心声,激发起爱国情感,又要体现出手语自身的语言特点。在手语歌曲翻译中采用的这种编制方法是首次的,由于有科学理论的支撑,我们对此研究方法更加有信心。


仰国维在和团队成员一起研究


第三个困难是音乐节奏问题——好的歌曲翻译不仅将歌词用准确的手语表达出来,还要同时与音乐旋律完美结合。聋人听不见,无法通过听觉器官感受国歌的音乐韵律。对我们来说,如何将手语国歌和音乐配对是一件特别棘手的事。


汉语以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国歌有一些词是由两个或三个音节组合而成的,译成手语时会面临多种词性的选择。例如“人们”“长城”“每个人”“敌人”这些词语可以译成手语单词,也可译成手语词组或手语短语。国歌中每一段歌词的节奏有快慢变化,而现实中手语词汇的表达动作常会慢于或快于吐字速度,这是手语的视觉特点决定的。


为了解决与音乐配对的问题,我们课题组联系了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师生。通过积极研究,借助音乐老师在旁边按照音乐节奏打拍子的方式,帮助我们掌握韵律,通过反复的磨合拍摄,最后拍出了最理想的方案,保证了整个方案在残联召集的专家组审议会议中获得通过。




手语国歌的成功研制意义深远

我和我的团队有所成长

对未来还有更多展望




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我们课题组拿出了初步方案。2018年4月17日,由中国聋人协会手语研究与推广委员会主任邱丽君、副主任陈华铭、徐聪和我4人组成课题汇报组代表手语委赴北京做结题报告。那次专家审议会议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牵头召开的,除了中国残联主管领导、中国聋人协会领导,还请来了10多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 


仰国维在会议中


首次面对这么多专家来检验工作,我心里特别紧张,诚惶诚恐,压力很大,总担心自己讲得不好。会前,邱丽君大姐给了我很多鼓励,让我增加了自信。由于会议给我们安排的时间只有25分钟,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汇报,我和邱姐组成搭档,做了很多准备,把整个报告分成两个部分,上半部分由邱姐用口语讲,下半部分由我打手语讲。


当时我用了15分钟时间一口气讲完,结束后打动了很多专家。然后,各位专家发表专业评论,对方案总体给予充分肯定,审议专家一致认为方案基本成熟。此时此刻,我们整个团队都松了口气。


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涉及了政策、法律、语言学、翻译学、音乐学、舞蹈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我们在多角度的分析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对翻译理论和策略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对国歌的手语翻译实践,掌握了直译和意译的基本概念。通过两次参加专家审议会议,我们接触了众多国内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让我受益匪浅。这些收获让我深切体会到做课题研究工作,不仅需要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课题研究带入到更高、更深的层次。


邰丽华(左一)在和仰国维(左二)商讨


在整个研制的过程中,特别感谢手语委的同行者,尤其是邱姐带我们走过了这些年的风雨。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我深感来之不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作为国内首次以聋人手语使用者为主体研制的国家通用手语规范,实践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做有关我们的决定”的人文理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听力障碍人士这个群体的关注、重视。这个规范方案的颁布实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赋予残疾人的权利以及作为公民守法的责任统一起来,保障了听力障碍人士奏唱国歌的权利,切实解决了多年来广大手语使用者在奏唱国歌的场合规范、统一、庄重地使用手语表达国歌的愿望。



国歌手语的规范方案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正好赶上两会召开,我们参会的聋人代表在会上打出了手语国歌,引起各家媒体的关注,乘两会东风,扩大了宣传。这样的宣传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我们没有料到的,这让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宣传,推动国家通用手语规范化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让社会通过使用手语更多地了解聋人群体,让聋人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融入、共享,为祖国发展做出新贡献。


最后

我们再来学习一下

手语版《义勇军进行曲》

以此向背后的研制团队致敬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龙庆


推荐阅读:


余华教作文,是“文学已死”,还是“恰饭真香”?

真心佩服!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是青年教师的榜样!

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不一样咋办?他这样应对………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为精彩的河南老师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